top of page

LUKE BLOG

顱薦椎技術

已更新:2020年11月24日





顱薦椎技術(Craniosacral Therapy,CST)是由神經外科醫師「約翰.優普哲(John E. Upledger)博士」所發明。因工作所需,優普哲醫師得經常參與腦部手術的過程,在他多年的手術經驗中,他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:「頭部與硬腦膜(甚至是整個身體)會隨著 "腦脊髓液循環"的脈動而起伏」。他還發現:「觸診人體某些部位不僅可以感應這種隱微的脈動,若觸診的手再加上極為輕巧的力道(約5公克),還可以藉此調整腦脊髓液液壓而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」。


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(腦與脊髓)是被三層腦膜所包覆。腦膜也是一種由結締組織所形成的「筋膜(fascia)」。腦膜系統由外而內分別是硬腦膜、蛛網膜與軟腦膜。其中的硬腦膜在大腦裡還形成大腦鐮、小腦鐮與小腦天幕,這些腦鐮與天幕就像書架裡的隔板,將左右大腦與小腦予以分開。


所以當上述這些腦膜(或說筋膜)上形成所謂的「異常張力(abnormal tension)」時,就會對包裹其中的中樞神經造成壓迫與損傷。這類損傷所造成的臨床症狀非常詭異,很多看似無關的疾病(自閉症、過動症、自律神經失調…等)事實上都因顱薦椎系統損傷所致。既然如此,這些問題也可透過CST來改善,甚至治癒。


在徒手治療的領域裡,大部份的操作人員是專業人員(醫師、物理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、整脊師…等);主要的治療項目是所謂的「體結構功能障礙somatic dysfunction」,所謂的「體結構」指的是建構與支撐人體的骨頭、組織、肌肉、筋膜、肌腱、韌帶…等。此手法的發明讓專業人員的技術向外跨出去、直接挑戰情緒障、學習障礙、自律神經失調...等,以往為法處理的問題。



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